扬州民俗 民间艺术

家乡区县: 扬州市广陵区

  扬州是一个类似古城,有着很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逐渐形成了以扬州命名扬剧、扬州弹词、扬州木偶戏等民间艺术文化。

扬剧

扬剧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苏州、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扬剧是以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花鼓戏团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香火戏原为苏北农村酬神赛会时由男巫(香火)扮演的戏,因有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大开口”与“小开口”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解放后,维扬戏改称扬剧。

扬剧的音乐很丰富,属于曲牌体,它的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花鼓戏音乐,曲调有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和跌怀调等。风格健康纯补、生动活泼;二是香火戏音乐。曲调有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具有山歌和车水号于的粗扩高亢的特点,乡土气息也很浓2三是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曲调由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组成。清曲字正腔圆,行腔娓娓动听,且优美、典雅、细腻。现在扬剧的主要曲调就是梳妆台、剪剪花、大陆板、数板等一百多种曲调。

扬剧的乐队,文场有二胡、背引、中胡、正引、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戏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饶钹、堂鼓(演奏的锣鼓基本上是京剧的程式)。扬剧乐队最大特色是华彩伴奏,流利快攻,以及它的既规范而又灵活的演奏,其色彩的鲜明,个性的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扬剧的角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腔。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的朴素、活泼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丑角尤为突出,扬剧一向重视丑角和旦角的表演,一丑一旦的传统剧目很多,从而形成了扬剧特有的喜剧风格。

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原名扬州弦词,是用扬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里下河一带。

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同出一流,弹词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在清初,评话艺人往往兼工弦同,乾、嘉以后才逐渐分开,清代中叶盛行期间,发展为双档演出,称为“对白弦词”,增添了琵琶伴奏,特点是说多唱少,唱词只有叙述性的表唱。

扬州弹同的传统书目,已记录的有《珍珠塔》《双金锭》《倭袍记》《玉蜻蜒》《落金扇》《白蛇传》等8部。

扬州清音

扬州清音是清代乾隆年间以来流行于扬州城乡的民间器乐形式,它使用的乐器以双笛为主,配以二胡、四胡、琵琶、三弦、萧管、云锣、檀板、小鼓以及小盒、酒杯等,合奏各种曲牌,故常称为小牌子。若夹以锣鼓,则称为大牌子。

清音通常在传统节日。民间红白喜事时演奏,其传统曲牌有花信风、双鸳鸯、雨夹雪、风摆荷叶、雨打梧桐、梅花三弄、八板等,又有从扬州清曲移植的九连环、八段景、剪靛花、满江红诸曲调。

扬州木偶戏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扬州木偶起源于泰兴县一带,解放前木偶戏班原有百余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泰兴县木偶团,现为扬州市木偶剧团。该团的代表剧目《嫦娥奔月》,人物形象生动,表演栩栩如生,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扬州木偶戏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1983年,日本传统艺能株式会社社长中坪功雄来中国选择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团体。中方推荐了北京、上海、扬州三家木偶剧团,日方一行抵扬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嫦娥奔月》《火焰山》,被演员精湛的表演所折服,当即邀请该团东渡。该团在日本34个城市作了52场巡回演出,盛况空前。

1986年,扬州木偶戏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的演出,1989年同日本影法师剧团联合创作排演了木偶戏《三国志》。1990年4月再次赴日演出8个月,足迹踏遍日本92个城市。1991年5月,他们又一次东渡扶桑,作为期数月的巡回演出。

芬达。(2014-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