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民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五河民歌的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民歌宝库和我国音乐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五河民歌种类多,曲目丰富。据21世纪初的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五河民歌的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为保护五河民歌文化遗产,截止2010年,五河县多次组织民歌手参加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安徽省首届农民歌会以及周边省市的邀请演出。五河县民歌专家还做客央视接受专访《摘石榴》当场收录进《中国民歌博物馆》。五河民歌两次应邀走进央视,现场演唱《摘石榴》、《打菜苔》、《五只小船》、《八段锦》、《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曲目。此外,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三次到五河县采风,制作的五个专题片二十多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