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称蛋为“春”的由来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客家人对某些事物的叫法比较特殊,往往取吉讳衰,且常有一番寓意。举些例子:伞,因讳“散”而叫“遮”,散与遮意义完全相反;猪舌,因讳“蚀”而改叫猪“利”;熟猪血,因讳“出血、见血”而改叫“猪红”;把“转潮”说成“转润”,谐音“转运”等等。

卵,客家话指蛋,乃承古义,如“以卵击石”“危如累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等,其中的卵即是“蛋”。但客家话里“卵”亦有歧义而往往也暗指男睾,此称不雅;卵,多数客家地区读音近“乱”同,“乱”为吉之大忌,故而被讳,“乱”相对应的吉词是“伸”(音春),意为整洁、圆满、顺畅。

客家人的风俗中,鸡“春”为吉祥之物,人们把“春”装进竹篮内,加盖一张红纸,作为礼物赠送,寓意红红火火,春春车车;“春”亦是婚礼中的吉祥之物,新郎新娘拜堂后,新郎把煮熟的红“春”食完,寓意顺意与圆满;“春”亦常作为敬品和祭品,人们常把“春”煮熟并用红曲染成红色,作为小三牲来祭祀伯公。因此,在客家人心中“春”是食品、是礼品、是敬品,“春”是吉祥之物。


卵,因讳“乱”而改叫“春”,是客家人风俗的保留,客家话里较少直接称“蛋”的,多称为“春”。不过,梅县及部分客家地区仍保留称蛋为“卵”更古的叫法。

(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