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头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乡刘东华村,海拔五百多米,隶属伏牛山系,因上头有向北歪的样子,故起名“歪头山”。传说祖师爷路过此山时小憩,拖鞋倒蝎子里沙土,确不想压歪了山头,祖师爷赶紧抬腿一迈去了武当山,从此以后此山便名曰“歪头山”。 此山山中灌木丛生,山体陡峭,有小道可通山顶,山上有寺庙,每逢过年,附近百姓都上山上香,可谓热闹非凡。山上遗存明代长城一直,属国家文物级保护。今年开发为旅游景点,为附近城乡居民休闲游玩之首选。
横亘于北方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但它却并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著名长城学专家董耀会表示:“北京慕田峪长城只有600多年的历史,而楚长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了。”
但是目前,历史悠久的楚长城却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损毁。
近日,楚长城位于河南南召县的一段遗址再次遭到人为破坏。当地群众反映,有人在楚长城遗址的旧墙体上垒新墙,而这样做则很可能让楚长城面目全非。
中国长城研究会著名长城专家成大林在河南叶县考察完当地的楚长城遗址后也表示,这些长城需要尽快地申请文物保护,否则破坏后就很难重新恢复。
楚长城遗址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发现,大多位于现今河南省境内。1995年,从历史典籍中了解到家乡可能存在楚长城的河南叶县科技局干部董中峰在一次野外考察时,意外地发现远处的山头上时隐时现一些石寨,于是开始对这些石寨进行认真研究。
根据史书记载,楚国修筑长城的原则是“有土之处,筑土为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因此,楚长城有“土长城”和“石长城”之分。眼前的石寨子,很多石块已经风化,墙宽多为67厘米左右。由于宋代以后的城墙一般宽50厘米,而春秋战国时期则为60至72厘米,且寨子中有很多呈“品”字形分布的兵营墙基和烽火台,这一切都让董中峰觉得似乎发现了楚长城的踪迹。
与此同时,在附近的南召县,也陆续有一些类似楚长城的遗址被发现。2000年底,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长城学专家董耀会等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认定,那些遗址就是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楚长城。2006年10月,在河南省鲁山县召开的“楚长城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约在公元前688年修建的楚国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
据了解,现有的楚长城遗址,西起湖北的竹山县,在河南境内呈一个巨大的“N”字形向东延伸,横跨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舞钢市和南阳市的方城、南召等县,总长度约800公里。
而有趣的是,这些楚长城的最初建造者,极有可能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如果这个结论属实,那么当初“叶公”所建的“方城”就是中国长城最早的源头。《春秋》僖公四年《传》中说:“楚使屈完语齐桓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其中提到的“方城”,即在南阳叶县。而《春秋》昭公十八年《传》则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
另外,《汉书·地理志》记载有“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下》则称“叶有长山,曰方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记载的也是“方城山在许州叶县(故叶治)西南十八里。”
正因为很多典籍都将“方城”、“叶县”与“叶公”相提并论,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长城在叶县,且与“叶公”有关。不过由于目前楚长城的全面系统考察尚未正式进行,所以这个观点也有待于进一步确凿的论据支持。
河南省叶县文化局主管文物的张方涛告诉记者,楚长城最初的城墙并不是连成一片的,而是先在楚国北部边界的一些山隘上建筑城塞与军营,大小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且由于阵型为方,因此又叫“方城”。后来,这些方城被长长的城墙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连贯绵延的楚长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