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保东介绍说,叶县文庙目前现存的建筑有大成殿、文昌阁、愤乐亭。河南省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对这三座古建进行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成殿、愤乐亭及文昌阁的建筑模式,均为中原现存古代建筑中所罕见。
大成殿,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四圣及十二哲的场所。叶县文庙大成殿为砖木结构歇山式建筑,琉璃瓦顶,饰吻兽,挂金铃。斗拱飞檐,采用九踩品字形斗拱,每攒斗拱密接相连,显示出其独特的建筑工艺,其数目之多为中原古建中罕见。自金代始建以来,大成殿遗留下历代的建筑特征,宋金时期的覆莲纹柱础,明代弘治时期重修时更换的青石质小八角檐柱和墙柱,元代的梁檩木架及清代的斗拱椽飞,都记载着历任知县修葺补建的痕迹,也写下了大成殿沧桑的历史。
在修复大成殿时,在殿内西稍间发现一直径1.5米的地道,据一些老人讲述,此地道以前很深,是侵华日军占领叶县时储备武器弹药所建,解放战争后就填平了,现在只留有遗迹。
记者看到,在大成殿前月台上俯卧着两个青石质碑座,它的名字叫赑屃,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其特征为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长寿,所以古人用它来驮碑。按我国传统的建筑建造模式,在殿式建筑的月台上面极少有放置碑座的情况出现。对此,石保东介绍说,经过对月台下部地层考证,在现存的月台下面仍有相近高度的砖铺地面存在,故而初步推断,叶县文庙大成殿早期应无月台,后代补建月台的时候,这两个碑座在原地并没有被移动。当然,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大成殿前还树立着几座石碑。记者了解到,这些都是文庙内出土的历代重修记事碑。其中比较完整的有明代弘治、崇祯年间以及清代顺治和康熙年间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叶县文庙的经过。石保东说,清代光绪年间的《移建愤乐亭暨重修叶县文庙碑记》不但记载了愤乐亭由状元桥上移建至桥前的经过,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叶县在职的文武官员的品级均为正四品。这对研究叶县的官职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帝君又称文昌星、文曲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古时的文人学士,把考中状元、进士步入仕途的心愿寄托于他,故而崇敬祭拜文昌帝君。文昌阁为高台式硬山砖木结构建筑,四周补建迴廊,九脊琉璃宝顶,正脊饰麒麟驮宝瓶,两侧由两神人以铁链相牵,造型精巧逼真,栩栩如生。前檐下饰五踩品字形斗拱。平台高约6米,南侧有青石台阶上下。古时祭祀文昌帝君的时候,文人墨客都会在文昌阁前聚会,吟诗作词,盛况空前。
愤乐亭,取意于孔子周游列至叶邑(古时叶县)期间,在叶公沈诸梁处,他对自己的评语。愤乐亭创建于明代,为重檐八角攒尖结构,每条垂脊上均有一仙人呈坐姿,高举右手,形象生动。八根小八角檐柱,为防雨水浸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整座亭子造型像半开的伞状,工艺独特,十分罕见。北侧檐柱镌刻楹联一副:“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向往须学圣人为人。”为清道光年间书法家万钰手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