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对叶县文庙进行整体修复时,其他建筑的遗址也被清理了出来。石保东告诉记者,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及叶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叶县文化局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在原有保存的古建筑基础上,参照清同治年县志叶县文庙图,重修了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落。
叶县文庙愤乐亭的后面有泮池。文物工作者在查找资料及走访附近群众后得知,叶县文庙的泮池很大,有二三十米的宽度。清《叶县志·艺文志上·记·愤乐亭记》:“学宫前凿泮池,盖仿古者诸侯泮宫之物,中州百余城皆然。其广且深者,唯叶为最。”根据对实地的勘探调查,现在修复完成的泮池东西宽27米,应为目前国内现存文庙中最大的泮池。池上为状元桥,在古时,只有得取功名的人才能从桥上通过,而一般的百姓只能由泮池两侧进入文庙。
泮池后是棂星门,《辞源》:棂星原做灵星,即天田星,又为赤星、文星、禄星等名。《龙鱼河图曰》:“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设棂星门,盖得士之意。为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牌楼,檐下饰七踩品字形斗拱,两侧八字墙,尽显精致华丽,并使庙殿有或藏或露之感。这里的棂星门和后面的戟门一样,古时也是只有得取功名的人才能从中门通过。
棂星门入内有戟门五间,戟门又称大成门,唐代称仪门,因大成殿的得名而改为大成门。硬山式砖木结构,前檐饰三踩品字形斗拱。戟门两侧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各三间,均为硬山砖木结构。在戟门后有梧桐树一棵,和大多数树木不同的是,这棵梧桐树的树头枝叶全部朝北延伸,仿佛也在朝拜殿内的儒学宗师。
戟门入内为大成殿。两侧东西庑房各七间,庑房内供奉着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前檐下饰一斗三交麻叶斗拱。大成殿西侧有三间藏乐库,硬山式砖木结构,它是收藏文庙祭祀用的器乐、祭品等物件的地方。
大成殿东侧为崇圣祠,正房三间,独立的院落。崇圣祠又名启圣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孔子父母为齐国公和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元文宗加封其父母为启圣王、启圣王夫人。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诏令全国文庙建启圣祠,奉祀孔子父母。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封孔子五代先世王爵,共同合祀,启圣祠更名为崇圣祠。
叶县文庙采用前庙后学的布局,儒学在文庙后,大成殿后为仪门五间。仪门后为明伦堂五间,明伦堂又称彝伦堂,是强化儒教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生员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明伦堂内有左右题名碑,左书《科员》,右书《贡生》。明伦堂东西分别为日新斋、时习斋各三间,是儒学中重要的学习场所。明伦堂后为尊经阁,是存放文庙儒学典籍的场所。
叶县文庙历史悠久,是十分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据悉,今年国庆节期间,叶县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将提前对外开放,届时,叶县文庙与我国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以及叶县明清街遥相呼应,构成了叶县古建筑文化旅游的新格局。人们在此旅游休闲的同时,还能品味到古城文化,了解这里的民风民俗,尽情感受叶县古城神秘而温馨的历史遗韵。
文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尊崇和祭拜孔子的礼制庙宇,又称为孔庙、至圣庙。由于相对于祭祀关公的武庙而言,故称文庙。全国有文庙的地方很多,而我市叶县的文庙却有些与众不同。为此,记者日前驱车来到叶县,探访叶县文庙的历史和儒家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