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石头北边的澧河岸上,曾有过一个古镇名叫孤石滩街。该镇面积约0.7平方公里,巨石砌成寨墙,高达10米。古镇周边建有关帝庙、火神庙、南大寺、北大寺等八座古庙,镇上曾有一个一百多年历史的宛梆剧团。尤其是该镇东端的王 氏节孝坊和烽火台,雄奇高大,工艺罕见,曾是省级保护文物。“那个牌坊有两层楼高,下面有大狮子驮著小狮子……”谈起王氏节孝坊,叶县常村乡上岭村村民牛进礼老人(75岁)和其他村民,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起来。 孤石滩街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号称孤石滩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11月28日,红25军长征途经这里,遭到敌王世荣部一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团的夹击,我军在吴焕先、韩先楚的率领下,冒著枪林弹雨,成功地打响了抢渡澧河的战斗。 1947年解放南阳时,孤石滩街东关帝庙曾是我军的后方医院。11位解放军战士在攻打南阳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因医治无效而长眠在孤石头东侧的烈士墓中。1970年,这些烈士墓被迁移到现在的水库大坝北端的扁担岭上,即现在的烈士陵园。 上世纪50年代,孤石滩街是方城县拐河区的一个中心乡及以后的人民公社所在地,下辖12个生产队,人口2000多人。1958年这里建水库后,孤石滩街的居民们全部外迁他处,下辖村子分别划归方城、叶县两县三乡。孤石滩街及其远近闻名的王氏节孝坊,全部淹没在水库中。 牛凤其人 牛凤墓地 水库大坝向北不足500米,在扁担岭附近,有一道山岗名叫黄土岗。 日前,在叶县常村乡响堂村村民老牛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响堂村村西的黄土岗上。登岗远眺,这里虽没有四周的群山高大,但也有居高临下、视野无边之感。著名的牛凤墓——当地人称“天官坟”就坐落在这道黄土岗上。因墓地有精雕细刻的石马、石人等,故又称“石马人岗”。
据《叶县文化通览》及《叶县志》介绍,牛凤(?——1545年),字西唐,明代叶县牛楼(今我市湛河区北渡镇)人,进士,授吏部验封司主事。嘉靖初年,牛凤任南京太常寺卿,不久即辞官还乡,在县城南的昆水河畔建房定居,名“交远堂”。
牛凤辞官返乡后,编纂了第一部《叶县志 》,距今已近五百年。这部明版县志的孤本现典藏在台北市“故宫博物院”。 牛凤墓区由墓地、飨堂、牌坊三个部分组成,占地3400平方米。墓前的东西两侧,自北向南立有石马二匹,石人二尊,石狮一对,另有石猴、石狗、石猪、石羊等石雕;墓地南端,折东岗下,建有祭祀飨堂一所,现在的响堂村便由此演绎而来。 响堂村东约500米处的扁担岭下便是有名的牌坊湾,传说这里为牛凤立有秩宗坊一座。此牌坊用青石打造,柱石浑厚,重檐花雕,门洞宽且高大,是西进牛凤墓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可惜这座牌坊连同墓地的数十具石雕等物全在“文革”期间被毁了。 当日,笔者在叶县常村乡上岭村和响堂村,分别看到了秩宗坊上的一块牌坊基座及牛凤墓地的一块无字碑。这块无字碑,除碑座外,碑高四米,宽1.2米,厚0.6米,碑身顶端刻有蛟龙。壮观的“石马人岗”虽已荡然无存,但这块无字碑及脍炙人口的立碑传说却在当地广为流传。 据传,竖立此碑时因碑身太重,立而不易,人们便占卜了立碑的时辰,必须遇到“兔子敲锣鱼打鼓,人戴铁帽子驴骑人,扁担头上鲜花开”的吉祥物出现,才能竖起来。因此,立碑人便在墓地挂上一面大铜锣,架起一面大鼓,等待时机。果然,到了立碑时辰,一只山兔惊慌地窜入人群撞在铜锣上,一只雄鹰叼条大鱼应时掉在鼓面上。正当锣鼓齐鸣时,一个买锅的过路人,头上顶口大铁锅也挤进了人群;恰在此时,大路上又走来一个看热闹的老汉,手牵一头母驴,脖子上驮著一头刚产下的小驴;还有一个卖柴回来的年轻人,怕挤坏刚买的鲜花,便将花儿插在扁担梢眼里,也挤了进去。众人一看,吉祥物齐备,信心倍增,便一声号子,将石碑陡然竖起…… 孤石滩水库湿地 “快艇在水库中行驶,剪开万朵梨花,远舞近坠;马达声嘶,惊起一群群大雁,此起彼落……”这是叶县一位退休教师对孤石滩水库的生动描写。 在孤石滩水库采访的当天,还不是大雁此起彼落的季节,但笔者却不时看到一只只鸥鸟在水库上空翱翔,一群喜鹊在水库大坝前的绿树丛中飞舞。据孤石滩水库工作人员介绍,该水库水清鱼肥,鸟类众多。仅工作人员叫出名字的就有喜鹊、鸥鸟、白鹤、大雁、天鹅、野鸭等鸟类,它们大多栖息、繁殖在水库上游的大片湿地之中。这里水草丰厚,植被保存完好,是各种鸟类生存的天堂。目前孤石滩水库湿地,已同我市的其他几个大型水库中的湿地一起被列入了河南省湿地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