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文化的魅力期待你我的共赏

家乡区县: 平顶山市叶县

1997年初夏,叶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在县城东大街县粮食局院内老屋翻修工地发现两块碑刻,经现场辨认,这两通被当作门脚石的碑刻系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行楷作品《七佛偈》。当时即被妥善运至县文物仓库收藏。

《七佛偈》,首见于成书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的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和南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并分别被列于卷首。偈,梵语“偈陀了”,意译为颂。“七佛”,指佛教传说中的七位佛祖,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偈》是作为禅宗“教外别传”的心印、心法之根源,广为学佛者传诵,并作为参禅的基本教材之一。其原文为: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身,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来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成法?

三 、黄庭坚书《七佛偈碑》

《黄庭坚(山谷)年表》载:“哲宗元祐六年

(公元1091年),四十七岁,三月,因修史有功,诏为起居舍人。六月,母安康郡太君李氏病故。秋天,护丧归分宁(今江西修水)。”《庐山历代石刻》载:(服丧期间的)黄庭坚游历庐山,应住持之邀,游秀峰寺,撰《开先禅院记》,书《七佛偈》。黄庭坚所书此碑嵌于秀峰读书台右侧石壁上。碑青石质,长方形,高226厘米,宽185厘米,无首座。正文行直列。全文抄录如下: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鉴瑛禅师请予书此七佛偈,刻之于石壁一坡仙之遗意。

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黄庭坚书”。

元祐中后期到绍圣初,黄庭坚人生由中年顺境,经由人生忧困而步入晚年,书风渐趋老成。黄庭坚书《七佛偈》时四十七岁,正值壮年,加之所写为佛经颂词,内心十分慎重且充满敬意。这件作品虽说是行楷,但楷意十足。全篇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为黄庭坚传世书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一件楷书代表作。

 

小思(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