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旧时建房要请阴阳先生择基定向,选日破土动工,木工师傅和泥水师傅在动工,切木,上梁,砌灶,造仓,安装大门时均须送“利市钱”,或设酒席款待。
分家:儿子成家立业,分家自立门户,娘舅是分家的仲裁者。只分给男的,长子又有优先权。新灶升火,须从老灶引火种,称“暖灶”。分家时厨房,餐室用具如菜柜,桌凳等一般由媳妇娘家赠送。迁居:搬入新居,给新邻居分送汤圆,以示“结缘”并置酒席招待亲友,以示庆喜。
做寿:老人年满六十,七十……,逢诞生之日,晚辈送寿面,寿桃,寿糕,祝老人长寿。老人招待吃寿面,寿酒。过生日:八十年代新兴的礼仪,小孩或青年人在每年生日,邀请好友,摆上生日蛋糕,点燃生日蜡烛,共同庆贺。
求雨:久睛无雨,河水枯竭,禾苗萎黄,农民心急如焚,无力胜天,只得向“龙王”求雨。兴师动众,祈求甘霖。1970年,淡溪水库蓄水,抗旱能力提高到80多天,求龙王降雨的旧俗,已成历史陈迹。结婚习俗
媒人: 旧俗 男女联姻必须有人从中撮合?否则就视为违礼悖俗为人们所不齿。这种从中撮合的人即媒妁,俗称媒人,也称中央人。通常做媒的都是夫妇双全的老年人,男的称媒公,女的称媒婆。媒婆同牙婆、虔婆、师婆、药婆、稳婆合称六婆。媒人还有许多称呼:如蹇修、撮合山、月下老人、冰人等等。。。但都出现于读书人的书面语或口语中。媒与“霉”同音。霉(mai麦音)在乐清方言中含有晦气、糟糕之义,故同媒妁交谈往往忌称媒人而称中央人。做媒不是社会的正式职业,没有法定的酬金。男女结婚后?男方酬以猪肉、松糕等四样或六样食品礼物?女方则酬以被单、衣料等礼物?俗称谢媒。媒人按做媒的原因或动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受亲友的委托而出为撮合的,尤其是官绅富户,往往央有名望的人执柯,以显示自己的门庭与众不同。第二类是佛教因果论的笃信者,他们认为做媒是行善积德,功同念经修行,即所谓做一次媒胜念一部《莲华经》。第三类以做媒为晚年谋生的手段,俗称“媒蛊”。第四类是半职业性的媒娘,她们大都是壮年妇女。媒娘在西乡多聚居于荷堡、彭桥两村。乐成镇的仓桥巷,俗称“媒娘巷”。顾名思义,过去无非也是媒娘聚居之处。据说媒娘的夫家老祖宗为人奴仆,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封官赐爵,只能从事社会的卑贱职业。但媒娘并非专门做媒,主要的任务是在婚礼中为新娘“开额”,并充当陪婆。今称陪娘或陪姑。开额,即女子第一次以苎线绞拔额毛面毫,习俗都择在结婚那天。从第二次起,不再称开额,而称“绞额头”或“夹额头”。媒娘平日到“分管”各村夹额头,至早晚禾登场,背着苎布袋去收稻谷作为酬劳。民国期间,传进西洋婚礼,俗称文明结婚。在知识界推行。媒人也改称介绍人。出八字 旧俗,男女未成年便由父母做主,凭媒议亲。媒人受男方委托?或主动征得男方同意,然后到女方出“八字”。所谓八字,即以天干地支配合记载出生的年月日时,共八个字;故称。八字又称年庚八字,出八字又多用金柬帖子书写,故俗称庚帖。庚帖面页书“百年好合”、“五世其昌”、“鸾凤和鸣”、“琴瑟和谐”之类的吉语,内两页分别贴上红纸签条,左边 对向。下同的由女方写上“坤造某年某月某日生” 旁写姓氏 右边的留给男方书写八字 以备合婚之用。写毕装入红纸封袋 外附红线穿连的生果子 即长生果 花生的别名 串和万年青枝、柏叶,用红头绳一并缚于封袋上由媒人送交男方。但中下层社会的家庭就不那么郑重其事?大都取用普通柿红纸帖甚或仅用红纸条写女子单方的八字也不装入封袋更不外附象征性的吉物。合婚 男方收到庚帖后在右边签条写上“乾造某年某月某日生”旁写姓氏?然后压在灶神龛前以候征兆。倘七日之内家中没有发生打破碗盏或争吵之类的不祥事情?就送请算命先生合婚。若双方八字有冲克或女方命中无子算合不顺否则算合顺。合不顺,男方扯下自己的八字签条 原庚帖交由媒人退回女方 合顺 把双签庚帖由媒人送交女方进行复合,即俗称回合。回合称顺,原双签庚帖又送回男方;不顺,只扯还男方的八字签条。但旧社会重男轻女,特别是下层社会的女方家庭,大都不要求回合。踏亲 谓踏上其门而攀亲。回合称顺后,若男女双方互不认识,便各自择定吉日由家长在媒人陪同下前往对方看相貌、住宅,藉以决定联姻与否。习俗规定男方先去,如男方看了不满意,女方就不必再去。踏亲不能接受对方除清茶之外的任何款待,否则就认为表示同意。旧俗女方对男方的财产条件要求较高,即所谓媳妇娶“畚扫塘头”,喻穷苦,女儿嫁三层高楼。尤其是小家碧玉往往恃貌抬高身价。启帖 即小定。踏亲后若彼此互相满意,男方便诹吉举行启帖。启帖由男方备办礼物送给女方。礼物一般是四样或六样,即松糕、生果子、百子糕、猪肉?六样的加黄鱼与面。但穷苦的家庭也有仅以生果子、百子糕两样为启帖礼物的。女方收受礼物后?除了留还少许松糕、生果子外?还要有朱红高脚碗、黄衣?即黄曲。取喻迅速兴旺发达、荔枝、桂圆等作为回馈礼物俗称回盂。事后,男女双方都向亲戚、房族、邻人、朋友等分馈“松糕头” 头读入声。喻数量少、生果子藉以报喜并“宣布”男女双方已联姻以免有媒人冒昧再来议亲。定亲 又称大定。定亲的时间视男女双方的年龄和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在结婚前一二年举行。先由媒人从中沟通男女双方的意见议定财礼银和妆奁各多少俗称议聘。倘女方贫穷往往量聘金之入而为妆奁之出故财礼银愈多妆奁也愈厚。但毕竟如俗语所说“养女赔钱货不赔也赔条裤”所以或多或少还是要赔的。有的女方家长为生计所逼往往以“有钱嫁女无钱卖女”的习俗逻辑吞没部分财礼银致使女儿出嫁后受气不尽。至于那些暴发户为攀附女方的权势而联姻则大都不至于斤斤计较经济方面送日 男方写具男女双方的八字请拣日先生选择锯木用于制作嫁妆、合帐和迎娶的吉日书于红纸上,俗称拣日纸连同六样礼品装于六格金盒内送到女方,俗称送日。送日的时间一般都在结婚前一年。上轿样 结婚前几天男方要送给女方一担六样礼物俗称上轿样。这六样礼物通常是猪肉、猪肝肚一副、鸡、黄鱼各一对、花蚶或蛏、面等供女方办出嫁酒。女方在出嫁前一二个月内凡喜庆有往来的“亲房份”相继请酒俗称送嫁酒。而女方在出嫁前一二天?也请堂房长辈吃出嫁酒。长辈吃后都要赠送出嫁女子以偶数钱币的喜包俗称待嫁包搬嫁妆 俗称搬嫁事或搬嫁资。结婚那天的上午男方派人到女方搬取嫁妆。先是女方把嫁妆齐集中堂或以红绿布带捆扎或以小器叠饰大器务求整齐美观。较大的器物还都贴上红纸剪出的“喜喜 ”并缚上万年青枝和柏叶。洞房席卷则以红布包裹两端悬以红线系蒂的金橘俗称子孙橘。尿盆、脚盂分别装于红绿苎布袋中内放偶数钱币的利市包?作为提者的赏钱。但嫁妆往往留下几件不予捆扎其中最主要的一件就是以被褥、枕头、毯等捆成的“襆衾”。 襆衾必饰以红绿布带簇成形似蝴蝶、元宝、龙喷水、太子盔等的采结?最惹观众注目。男方搬取嫁妆的行郎降临吃过汤圆后裁缝、方木、圆木、髹漆、打铜、打锡等六局手艺工人向前道喜各请行郎赏给利市包。于是争多论少相持不下结果由媒人或女方家长出为仲裁才把未捆扎的嫁妆捆扎起来。嫁妆分为四级。1、间前面。仅供陈设洞房前半间?计有方木器类的衣橱、箱、桌柜、梳妆台、镜架箱、琴凳、扎花椅、大小长茶盘等圆木器类的金盒、花鼓桶、脚盂、尿盆或加罩柜俗称尿盆柜?、汤兜、汤梁、拗兜、水桶、扌蔑 纪桶、搋粉盂、饭斗、饭桶及量器“构”斛。容五斗、斗、“桶”读入声。容五升、升等锡铜器类的锡烛台、锡瓶、锡酒壶和铜火盒俗称火箱等。2、间底面。即间前面添一张床。3、上间面。即间底面添陈设中堂的锦屏、长堂桌、座钟、鹿烛台、八仙桌、果盒、太师椅、茶几等。4、道坦面。即上间面添篾簟和铺设前庭的“地屏”等。嫁道坦面的极少上间面也不多。一般富户嫁间底面中等人家嫁间前面。嫁妆搬到男方后?即行陈设并请俩老双全、儿孙兴旺的利市翁婆铺好洞房床。芙蓉一带的习俗上午迎亲者和搬嫁妆者一同出发。新郎也由陪郎陪同各坐轿随往向岳父母、岳祖父母等女方直系长辈拱拜俗称上门拜。同时随轿去的还有媒人和掌轿人。在女方午宴后?新郎和陪郎先随搬嫁妆者回来。迎娶 是日中午男方第一次设宴凡搬嫁妆者、迎亲者、亲戚、媒人等都被邀请入席媒人坐第一席头位。但县东第一次设宴或在前一天晚餐举行。县东清北一带在第一次宴会之前?还在中堂举行收礼包“仪式”即由一人收包并唱报送礼包者的称谓和金额由另一人登记。宴毕迎娶人员准备好轿船等待出发。路近或路远而无舟楫可通的则抬轿步行。轿分四种都是八角的。一种称灯轿飞檐翘角?八面镂雕戏曲人物外围为游廊式结构上悬珠灯内点红烛顶为塔形结构。一种称花轿八面浮雕戏曲人物、葫芦顶、伞形盖、周悬丝绦。一种称板轿,单珠顶、伞形盖、八面漆绘戏曲人物。一种称绿呢轿上幂周帷都是绿呢,用于文明结婚。前三种习俗又统称“花轿”。此外,还有一种称青轿和篼相似两人抬盛行于山区。县东还有一种轿门用垂帘俗称明轿。凡官绅小姐或富家女子都坐灯轿或花轿,中下层家庭的女子多坐板轿。不论哪种轿都由四人抬行。轿前有持彩旗、高灯的少年各二人行郎若干人但须是偶数。行郎都提灯笼,俗称行郎灯。其中兼提花缸埕,外有漆绘,内装老酒、金盒内装茶叶、米、花爆各一人。倘若用的是灯轿或花轿大都还有细乐队即俗称“吹打班”。至于媒人?西乡以徒步随行为常见。花轿出发?鸣双声花爆三个。一路过来遇有桥梁、巷口都要撒茶叶和米。轿至女方宅前内外双方都鸣花爆。进入大门?轿停在堂前彩旗、高灯分阝岂 左右窗前金盒和花缸置于中堂八仙桌上迎娶者则在中堂分左右就坐。然后女方以清水换取花缸中的酒并向金盒添进茶叶和米。吃过汤圆?行郎向女方进递上轿包。若女方嫌包太轻便声言不上轿。于是双方争多论少往往由媒人出为仲裁。是日新孺人五更即起以珠冠蟒袍的打扮坐在谷桶上足踏米筛由一位未婚女伴帮他缝制花鞋俗称上轿鞋赶在天明之前完成放在米筛中等待取用。缠足新孺人的上轿鞋?后跟帮上另外缝上一片布俗称“鞋跋”穿时可执此上拉。故俗谓临时匆促将事为“上轿系鞋跋”。天亮后新孺人又请媒娘开额。晚上花轿上门新孺人即在闺中沐浴更衣梳妆傅粉吃过上轿饭身穿蟒袍足着花鞋头戴珠冠,并盖上一块红绸?即俗称遮头红,由两个童男童女举所执中贴满月形红纸的米筛糠筛和两个子孙满堂的利市翁婆手执红灯各分左右掩护出闺房上轿后面还簇拥家人和亲戚。新孺人一出闺房母女俩在内外哭泣作声以示不忍望七日 婚后第七日,新孺人的娘家遣妇女两人送剪刀、尺等女红用具到婿家以便让女儿开始做针黹。并借此名义了解女儿的婚后情况,俗称望七日。又称送铰剪。
http://abc.wm23.com/xuedia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