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圆觉寺

家乡区县: 平顶山市叶县

圆觉寺---

在叶县城南8公里的田庄乡境内有一处就坡兴建的寺院,蔚为壮观。这座名为“圆觉寺”的寺院,近距离感受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

到达三常路口时,看到路东侧距周围村庄数里之遥的旷野上矗立着一排红砖墙。沿水泥公路顺坡而下,记者就到了圆觉寺的山门前。这里的地名为“草寺坡”,坡因寺而得名,寺就坡而建造。过去,寺院内钟亭旁的草四季常青,不会枯败,故称“草寺”,又因当地人寺庙不分,俗称“草寺庙”。这里距周围村庄较远,略显空旷,寺院建在坡南沿较高处,南临马河,站在山门向南眺望,可谓之登高望远。

根据残存碑文和叶县地方志等史书记载,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鄂国公尉迟恭(敬德)为监工,负责督建圆觉寺,其规模、布局均按照当时的唐都长安城中的圆觉寺兴建,占地五百余亩,沿中轴线建了五座殿堂,分别是天王殿、大佛殿、大悲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厢房层层相连,寺院西部建有塔林。

关于圆觉寺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海内升平,百业兴旺,唐太宗李世民甚是高兴,白天与众臣开怀畅饮,多喝了几杯,到了夜间,梦见有一白须和尚对他说:“草寺坡名有寺,缘何无寺?寺不建,天下乱。”言罢便飘然而去。李世民猛然惊醒,久不能寐。次日早朝,李世民询问众臣,草寺坡在何处,众臣皆不知。李世民笃信佛教,便到皇家寺院——长安圆觉寺询问方丈,方丈言道:“叶县南有一处,与我寺地气相通,想必就是此处。”李世民随即派人快马去探,果有一高坡位于马河北侧,北高南低,坡上芳草萋萋,名曰草寺坡。李世民闻听心中大喜,即命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恭(敬德)到草寺坡督建寺院,并令长安圆觉寺僧人携《圆觉经》一部一同前往。从贞观十二年初到贞观十三年底,历时近两年,共有5000余人参与兴建,以唐都长安圆觉寺为蓝本的近500亩的寺院在草寺坡落成了。李世民闻报后大悦,亲提御笔赐名“圆觉寺”,故长安有圆觉寺,叶县亦有圆觉寺。

在百姓中间,圆觉寺还有另一个名字——“草寺庙”。明朝初年,圆觉寺内钟亭旁有一小块地,该地上的草终年茂盛,碧绿常青,其他地方的草到了秋冬之际便枯萎了。人们感到非常神奇,均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富有灵气,纷纷前往,焚香祈福,便称圆觉寺为“草寺”。又因当时百姓寺庙不分,故又称圆觉寺为“草寺庙”。

在明朝初年,社会即已呈现出释道儒三教合一的迹象,这也是三教长期共存融合而形成的。“草寺庙”这一名称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这一历史文化特征。

兴建之初的圆觉寺规模宏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风雨的侵蚀,圆觉寺也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泽。此后各朝各代均对圆觉寺进行了修缮,史书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对圆觉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重修。1913年(民国2年),对钟楼、鼓楼进行了全面修复。

1928年(民国17年)军阀混战时期,圆觉寺遭受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当时冯玉祥为修筑工事,把寺院的建筑几乎全部拆毁,仅剩观音殿一所。“文革”期间,观音像又被当做“四旧”捣毁,观音殿被当做井场用房。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圆觉寺仅余断壁残垣。

如今重修后的圆觉寺气势恢弘,颇为壮观。圆觉寺是在1999年开始重新修建的。宽阔高大的山门可过卡车,进入山门向北是一座宽敞的水泥平板桥,桥下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山门东西两侧各有对称的厢房两间,走过板桥沿坡而上是天王殿,接着是大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等。西侧有圣佛殿、卧佛殿、观音殿、三圣殿、接引殿、广胜殿、地藏殿等;东侧是念佛堂、客房、斋房等。

圆觉寺的山门东边有一口古井,自唐贞观十三年建寺以来一直存在。据民间传说,在大旱之年周围村庄的水井均无水可吃的时候,该水井依然水量充足,水质甘甜;待雨水充足时,附近村庄的井水都变成咸水了,此井水依然清洌甘甜。明朝初年,圆觉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将这口古井称为“观音甘露泉”。

1965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当地将该井挖成了一个80米长24米宽的池塘,用以灌溉农田。该池塘之水味美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大旱之年亦复如是。目前该池塘已被圆觉寺建成七宝莲池,池中莲花盛开,游鱼在水中穿行,令人赏心悦目。

在大佛殿的西侧,并排树立着清乾隆丁丑发碑文、嘉庆民间文书碑、咸丰年间碑、中华民国九年碑等石碑。圆觉寺住持释恒周介绍说,这些都是重修寺院时,工作人员收集并立于寺内的。

如今的圆觉寺环境幽雅,寺院香火旺盛,已经成为叶县境内知名的景点和佛教胜地。

天高不易冲(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