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区县: 平顶山市叶县
简介 编辑本段叶县县衙博物馆
叶县县衙,位于河南省叶县境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始建至1997年,一直作为叶县政府所在地而得以保存至今。1997年12月开始对县衙进行修复,并以此为依托成立叶县县衙博物馆,1999年国庆期间对外开放。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叶县明代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根据我国古代的官制,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县令。按照明代体制。
2 县衙建筑群 编辑本段
叶县县衙博物馆内景观
叶县县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位于叶县昆阳镇中心街,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整座建筑由中轴和东、西两侧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向北照壁、大门、仪门、卷棚、大堂、宅门、二堂、三堂及附属的科、班厢房等;东侧副线依次为狱房、厨院、知县宅等;西侧副线依次为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等;三堂后为大仙祠和后花完;大门东侧有编钟演奏室和文物展室,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我了古代宫廷音乐,还可以浏览我了仅存在的珍贵文物70多件。
叶县位于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代叶县又是由叶县、昆阳、红阳、舞阳及绸阳的部分合并而成,加之当时人口及上缴税赋较多,均属上县,所以,明清时期叶县行政长官多可享受同知衔(正五品)待遇。叶县县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据省文物局1997年10月组织专家谁,叶县县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对研究我了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研究我了古代县级政权机构的重要实物依据。
3 展览设置 编辑本段
县衙内设有文物库房及展厅。文物库房及展厅建于2001年12月,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属砖混结构、仿古建筑。分文物库房、精品文物陈展大厅、监控室、值班室等部分,从1000多件库存文物中,选出300多件精品文物进行展览,其中有70多伯文物为全仅存的稀世珍宝。2002年,旧县4号墓出士的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现展于此,其复制品被放在编钟演奏厅专门用于演奏。县衙博物馆及文物库房现有藏品2100多件(套)、其,一级文物62件,二级文物 51件,三级文物409件,一般文物680件,其它文物1000多件。
4 藏品陈列 编辑本段
藏品以征集的明、清时期木制家具为主。在搞好陈列工作的同时,叶县县衙博物馆以自身文化特色为基础,把现存省保单位黄庭坚<幽兰赋>碑及《戒石铭》复制并制作成拓片、印刷本,以县衙藏品为内容开发制作成金箔画等工艺品,还组织编写了《叶县沈诸梁》、《叶氏溯源》、《叶县县署》资料等。
5 重要价值 编辑本段
叶县县衙,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叶县明代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根据我国古代的官制,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县令。按照明代体制,全国的属县分为上中下三等。叶县地域宽广,由汉代的叶县、昆阳、红阳、舞阳4县和犨县的部分组成,每年上缴税赋10万石以上;加之根据畿、望、紧、赤的条件,叶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处于紧(交通要道)位置,故县令多由同知衔的五品官担任。因此,县衙的规格也比一般的要高。据省文物局专家论证,叶县县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叶县县衙修复工程于1997年12月8日正式开工,至1999年10月1日主体部分对外开放。2001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衙东、西副线上的建筑进行全面修复。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目前修复工程已经结束。为完成县衙修复工程,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共拆除县衙周围112家住户的房间310间;拆除单位楼房建筑5幢;总拆迁面积近7000平方米;投入资金640万元。整个修复工作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较好地保留了明清风格。修复后的县衙由大堂、二堂、三堂及所属的东西班房、六科房和东西厢房以及监狱、厨院、知县宅、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南北书屋、后花园、大仙祠等,共41个单元、153间房屋,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
叶县县衙自 1999年国庆节前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省、部级以上领导30多位。叶县明代县衙已经成为叶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增加县衙文化的内涵,提高观赏价值,叶县又把文物库房搬迁到新落成的文物展厅内,从1000多件库存文物中选出300多件精品进行展览,其中有70多件文物为全国仅存的稀世珍宝。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万多座各级衙门,现在仅残存7座,其中县衙仅余4座,即江西浮梁县衙、山西平遥县衙和我省的内乡县衙与叶县县衙,而叶县县衙是唯一一座明代县衙。据<河南通志>载: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叶县县衙建筑群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6 大堂———县官审案的场所 编辑本段
叶县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属楚,曾做过许国国都,称“叶邑”。
叶县县衙位于叶县县城东大街北侧,整座建筑由中轴线和东西副线上的41个单元、153间房组成,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县衙大门两侧是向外伸出的八字墙。据<抱朴子内篇>载:“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就是说传说中尧的眉毛长成了倒八字,看起来非常严酷,而在县衙大门两侧建八字墙,就是取其象征意义,用来衬托县衙建筑的庄严、神圣。
7 行政长官多为正五品 编辑本段
“叶县县衙和其他县衙不一样,从县衙的建筑上就能看出在职官员的官衔,外行是看不出这点的。”2月3日,陪同笔者的县衙导游郑晓培说。县衙大门为面阔三间的硬山结构建筑,颜色朱红,并有挺拔的青漆门柱映衬,使人望而生畏,显示出古代县级政权机构的威严。古时候人们习惯把县级长官称作七品芝麻官,但叶县早在商周时就先后做过应国、许国的国都,历史地位较高,加之汉代叶县又是由昆阳、红阳、舞阳、古叶邑等合并而成,人口众多,每年为国家缴纳粮租均在十万石以上,所以明清时期来此任职的行政长官多为同知衔、正五品官衔,按照<明史>规制,叶县县衙就可享受三间大门及青碧色门柱的待遇。
县衙大门上方有一黑漆大匾,上书“叶县县署”四字。匾额下方有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是清同治六年叶县知县欧阳霖到任之初所撰。楹联通俗易懂,唯下联中的“溺”字作陷入困境理解,表达出一方父母官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怀。这在“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封建时代,对于树立政权机构形象,加强与百姓的沟通和交流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8 萧曹庙为政土地祠肃纪 编辑本段
由大门进入,两侧是古代“皂、壮、快”三班衙役值班及更夫居住的场所———班房。若有百姓击鼓鸣冤,在此值班的衙役就要问明情况回禀知县酌情办理。紧接大门有仪门一座,面阔三间,中门平时关闭,每当新皇登基、国家庆典、新官到任方可打开。仪门的设置取“有仪可象”之意,不仅提醒知县要为民作表率,也为县衙增添几分严谨。在仪门东西两侧,还各设一座小便门,分别称为“生门”和“死门”。传唤囚犯出入通常由生门通过,而西侧的死门却只在处决死囚的当天打开,由衙役将死囚推出问斩,所以又称“鬼门关”。
在生门和死门的两侧,各有一座小型建筑。紧接生门东侧为“萧曹庙”,里面供奉着西汉名相萧何、曹参,因其治政有方,故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后便要求全国各级衙署立萧曹庙,使官吏定期进庙拜祭,学习萧曹二相的为政之道,为民造福;在死门西侧为土地祠,因朱元璋出生在盱眙县(原属安徽,今属江苏)一个土地祠内,所以对土地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故在称帝后下令全国各衙署都要建土地祠一座,供奉土地神,一为知恩图报,二来因朱元璋重视整顿吏治,规定惩治贪官污吏的“剥皮揎草”、“抽肠”等刑罚通常在土地祠前执行,所以土地祠又成了肃纪的代名词。
9 凹陷跪石见证数百年历史 编辑本段
通过仪门是大堂。除有重大活动在这里举行仪式外,大堂平时主要是县官审案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审判大厅,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大堂门前的一块石英岩跪石,这是古代告状的人单腿下跪用的,是真正的明代文物。经过600多年的摩擦和风雨侵蚀,跪石上呈现出明显的凹痕,成为叶县县衙悠久历史的证明。
郑晓培告诉笔者,1997年重修县衙时,并没有发现这块跪石。当时地基高出跪石一米多,在清理地基时跪石才露出来。跪石前还有一块明代保留下来的砖铺地,虽然大片的砖块早已风化,但凹陷的地面还仿佛让人看到了数百年前告状人下跪前的动作:按照当时的规定,上大堂告状的人下跪前必须先跺一下脚,并整理一下衣服然后才能跪下诉说冤屈。
大堂内还有一排半红半黑的木杖,升堂时衙役手执木杖站在县令两旁,过去一直以为这根木杖是用来打犯人的,这次才知道,此杖并非刑具,而是一种象征着正义、象征着黑白分明的仪杖。按照“左文右武”的规制,大堂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吏、户、礼”科房及“兵、刑、工”科房,是当时全县所有职能机构的汇聚地。根据吏部的规定,享受五品待遇的县衙六科房工作人员一共不得超出20名,所以在当时的叶县县衙里每一科房的工作人员就只有3名,看来“精兵简政”确实由来已久。
大堂正中是“海水涨潮日出”图,它象征着知县清正廉明的政治形象。大堂的顶部正中嵌檩上,还留有清同治八年同知衔知县欧阳霖整修大堂的题记: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夏四月同知衔调署叶县事中牟县知县澎泽欧阳霖重建运同衔户部主事邑人杜鹤慈监修。这一题记见证了县衙前后数百年的沧桑历史,在“官不修衙”的说法广为流传的封建时代,能伴随着古县衙一直保存至今更显得弥足珍贵。
10 “走门子”的由来
大堂后紧接着是宅门,它是大堂通往二堂、三堂的屏障,取严谨之意,但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住宅之门。宅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举行重大庆典时方才打开。衙署人员均由侧门出入。又因古时二堂、三堂为官员汇聚办公场所,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所以,宅门两侧又各设门房一间,由门禁卒(俗称“ 门子”)看管,负责对来人的盘查及通报,所以就难免有些门子利欲熏心、借职务之便勒索来人以谋取私利,这便是古时“走门子”的由来。<红楼梦>中给贾雨村提供“护身符”的门子干的就是这个工作,不给门子上供,很难从这里过去。
二堂面阔五间,正中檐柱上有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为弘扬人间正义、学习古今德操完备之人。二堂正中有四扇屏门,屏门上方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于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此匾,敕令悬挂于全国各府、州、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