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千里的大巴山,曾是一片风云迭起的热土,曾是一片血肉浇铸的圣地。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向西实行战略转移,12月中旬抵达四川省通江县,在此后的27个月时间里,建立了以通、南、巴、平为中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巴中革命历史光辉灿烂,革命文物丰富珍贵,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当年有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万多人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共产生了27名共和国将军、128名省部级干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张琴秋、廖承志、刘瑞龙、吴瑞林、傅崇碧等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全市现有馆藏革命文物10619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2926件,一般文物7648件。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另据2004年调查,全市有红军石刻和壁书标语、文献、对联、布告等文物802幅。
全市现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省第四次党代会旧址展览馆等一批红军文物展示阵地,其展览馆已达到9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个、“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2004年,国家启动了“红色旅游”工程,巴中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名称为“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景区。红军文化不仅成为了融入巴中人民灵魂深处的重要文化,也成为了巴中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体文化,并正以闪光的文化精神特质代代传承。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光辉灿烂的红军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巴中红色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