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惨烈的水口战役

家乡区县: 韶关市南雄市

水口战役——不受毛泽东欢迎的“胜仗”

缅怀革命先烈。 

战役背景
1932年3月,红军江口会议后,红军主力分东、西两路军活动。西路军在河西苏区转战的同时,东路军于4月中、下旬连克龙岩、漳州,取得重大胜利。
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的胜利,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蒋介石连忙调第十九路军入闽,并加紧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月中旬,蒋介石调集约40个团的兵力,由军政部长何应钦统一指挥,首先对红军西路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被蒋介石利诱收买的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也大举入赣,准备进攻中央苏区。当时,粤军的兵力布置是:第一师李振球部驻赣州及其附近地区;第二师叶肇部驻南康及附近地区;第一军军部和直属队驻大余及附近地区;第二军第四师张枚新部驻信丰县城及周围地区;另派第二独立旅陈章部进驻粤北的南雄。以上粤军共16个团,统归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指挥。
入赣粤军在大举围攻红军西路军的同时,侵占了赣西南的大片苏区,不仅使红军西路军陷入困境,赣南革命根据地也受到粤军的巨大威胁。
为了打击粤军,巩固中央苏区,以便尔后集中红军主力向北发展,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于1932年6月5日发布军事训令,指示“红一、五军团主力应与河西三军团相呼应,解决入赣粤敌”。遵照这一指示,红一、五军团当即从闽西回师,准备与西路军汇合,共同对付粤军。
战役开始
1932年6月初,东路军奉命离开漳州、龙岩地区,回师赣南,原在福建活动的红十二军也与东路军一同西进。
6月中旬,红一、五军团及红十二军到达赣南安远县的天心、版石等地。这时,苏区中央局决定取消红军东路军和西路军番号,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建制,一、三、五军团均由方面军直接指挥,朱德兼方面军总司令,王稼祥兼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仍随军行动。
6月2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天心圩下达了“迅速的坚决的消灭入赣粤敌”的命令。规定一、五军团、十二军和独立三师的任务是:由信丰南部进窥南雄,迫使入赣粤军回援南雄,尔后与红三军团紧密配合,在运动中给侵入赣南的粤军余汉谋部予最大限度的打击与消灭。红一、五军团遵照命令,不顾天气炎热和长途行军极度疲劳,经信丰急行军分路西进,6月29日下午到达南雄界址圩,30日到达乌迳地区,完成了军事部署。
在红一、五军团回师赣南的同时,红三军团也奉命从赣县沙地向横石井、上犹方向移动。6月21日,红十九师和二十师共约2000余人到达社溪附近距十八塘仅三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子,与粤军第一师王道团遭遇,双方激战半日。敌从唐江调兵一营赶来支援。红十九师和二十师在横石井、十八塘、社溪一带同敌人周旋四五天后,返回油石与红三军团主力汇合。

水口战役战场水口圩。

6月27日,红三军团主力约5000人由上犹营前出发,经过崇义县城,28日到达长龙圩,先头部队当天到达上犹南部的杨眉寺,占领新城水西的蔡屋,并向唐江方面警戒。
6月30日,粤军第一师指挥的6个团由赣州进至南康向大余集结,7月1日下午,在大余池江附近与红三军团一部遭遇。经短暂接触,红军主动撤退。7月2日拂晓,红三军团主力向池江之敌猛攻,与4个团以上的敌人激战至下午4时。敌被击溃,退至大余城。战斗中,红七军第十九师师长李显牺牲。
7月3日凌晨,红一军团一部击溃梅关守敌一个团,控制了梅关要隘。红一方面军在梅关、中站一带设立了指挥部。之后,粤军即由韶关、信丰兼程赶赴南雄,意图与北面国民党军合击红军。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将领决定集中一、三、五三个军团,同时进攻正在进行南北合围的国民党两路军队。
7月4日,红一方面军进攻南雄。8日凌晨,正向乌迳开进的红五军团发现粤军第四师由浈水南岸向南雄逃窜,即改变行军方向,命军团各部向水口阻击。下午1时,两军在水口以东蒻过村遭遇,当即与隔河的敌人打响。粤军被红五军团优势兵力击溃,当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并向大余、南雄两地守军发电求援。
然而,红军误认为水口之敌已向南雄城方向逃窜,致使方面军改变了原先一度决定的由红一军团和十二军向水口增援的计划,而没有赶到水口。
7月9日凌晨,红五军团向水口之敌发起进攻,在浈水南岸高地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拼杀。中午,敌人援兵赶到,以10个团的兵力向第三军阵地猛扑,战斗异常激烈。红三军指战员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阵地数次得而复失,部队伤亡很大。
在这危急之时,陈毅率领独立第三、第六师赶到,打退了凶狠的敌人,稳住了阵脚。水口东面阵地上,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亲自指挥部队同敌人四师进行白刃战。
10日拂晓,毛泽东率领一军团和十二军赶到水口战场。他了解到敌我两军的作战态势后,又亲自观察了敌军阵地,随即命令一军团和十二军分别增援两岸的三军和十三军。

上午7时,两岸的红军同时向敌军发起攻势。毛泽东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经两小时激战,敌人终于不支,纷纷向南雄方向溃逃,红军乘胜追击。
水口战役对红军的影响
水口恶战后,红军奉命北移,渡过于都河,到达兴国南郊。这时,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赶到前方,苏区中央局书记由任弼时代理。
鉴于红一方面军无总政委,苏区中央局提议由周恩来兼任方面军总政委。但到达前方后的周恩来,根据前方的实际,得出一个新的想法:富于军事指挥才能的毛泽东岂能闲置一边?应该让他担任总政委!
7月25日,周恩来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中央局:“我们认为,为前方作战便利起见,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级,改设总政治委员为妥,即以毛任总政委。作战指挥权属总司令总政委,作战计划与决定属中革军委,关于行动方针,中央局代表有决定权。”
得知中央局坚持原来的决议后,周恩来于7月29日又致信中央局,坚持由毛泽东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并陈述道:如果由自己任总政委,将“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将无事可做”,而毛泽东“以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实在不便之至……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并强调说:“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
周恩来极力举荐毛泽东为“帅”,真可谓用心良苦,诚恳之至!
毛泽东为周恩来的真诚感动,中央局也终被周恩来感化了,遂于8月8日接受了周恩来的提议,任命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同一天,中革军委发布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已到军中工作的命令》,并决定在前方组织军事最高会议,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组成,以周恩来为主席,负责处理前方的行动方针和作战计划。
毛泽东重任总政委,全军立时一片欢腾!
毛泽东重又“出山”领导军事了。于是,他根据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兴国会议精神,决定:挥戈北进,消灭乐安、宜黄之敌!
关于这场战役的讨论
水口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名的战役,这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罕见的恶仗,载入了辉煌的《中国工农红军史略》。
水口战役历时3天2夜,双方伤亡惨重,作战双方出动兵力共3万多人。其中红军方面有五军团的十三军、三军,一军团的十五军、十二军及江西独立师第三师、第六师及三军团的第七军,共1.8万红军与1.5万多敌军展开这场恶战,双方损失很大。敌军伤亡3000余人,而红军也“损伤两千以上”。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二年七月广东南雄县水口圩地区打陈济棠的作战”,“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像水口圩……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的,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
当年参加指挥这次战役的聂荣臻元帅曾经回忆说:“水口战役是著名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
经验总结
在水口战役中,红军计击溃粤军15个团,给入赣粤军以很大打击,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为红军尔后在北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此战没有达成歼灭的目的,而是打成了击溃战、消耗战,其原因是兵力集中不够。

张震将军为红军烈士雕塑的题词。

(2014-10-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