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县简介:武邑县县境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北部,东邻阜城、景县,西接衡水市、深州市,南与枣强县接壤,北与武强县毗连,东北接泊头市。县人民政府驻地武邑县城居县境中心,位于省会石家庄市正东偏南,相距129公里。首都北京正南偏西,相距270公里。
武邑县旅游景点:
【安成侯墓】安成侯墓位于武邑县城东14公里处。系汉文皇后窦猗房之父窦青之墓。封土高41.4米,周长60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窦青系古观津(今武邑县东部)人,死后葬于故里。其女儿-为文皇后以后,被追封为安成侯。其后,文皇后做了皇太后,为其父扩建墓冢,升高封土,为能“西望长安”。还修建庙宇,并立“窦氏青山”墓碑一通。若干年后,庙宇、碑刻被毁,仅存“青山”。
【东昌故城】在县城东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东昌故城年代久远,上古黄帝时封昌若于此。汉高祖改东昌县,属信都国。后属安平国、信都郡和冀州。公元627年废,其地入武邑县。
【乐毅墓】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邑县志载:乐毅墓在县城东30里,距观津村约2公里。在文革中遭破坏。石碑记现仅存东岳行宫中的“石碑异梅”(残)。资料记载,碑记多为建筑记录,碑文都为武邑县文化名人或曾在武邑县为官者所撰写。
武邑县地方特产:
【衡水熏肉】衡水熏肉历史悠久,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泽棕红,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故城熏肉历史悠久,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泽棕红,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具有开胃驱寒、消食保健作用。熏鸽选用优质肉鸽,成品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故城熏肉不但在县内享有盛名,还畅销衡水、石家庄等周围城市,成为宴席、礼品之首选。
【瓦罐面】瓦罐面以特有的器皿-瓦罐作为其载体,使面的清香始终回旋于瓦罐之内,面条之中,再加上特制的汤料,掀开罐盖,顿时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借住小小罐碗,将面条从罐中滑入小碗,再遛进嘴,那一瞬间,奇香无比。它除了味美,还具有滋补、保健、营养的药膳功能。瓦罐面的制作是以传统药材,配以天然调味品煨汁整日后,再加入手工制作的面条、各种蔬菜、肉类等。瓦罐面“面条”久煮不断,有咬劲,口感滑爽;汤香味扑鼻、鲜美可口,食后回味无穷,还具有口味独特、祛寒降火、滋补养胃等功效。
【武邑扣碗】武邑民风淳朴,人们生活节俭,平素待客多用饺子、捞面,过大年招待亲友也不过是炒菜饮酒,但对婚庆大事格外重视,娶亲时主家一定会设席摆宴,俗称订碗子,也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武邑扣碗。这里所说的扣碗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据说从宋代开始,武邑农村就有了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方言称之为“席儿”。
武邑县知名人物有:窦太后;苏定方;徐联;张兴钤等。
武邑县的历史文化:武邑县历史悠久。武邑县夏称武罗国。秦属钜鹿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县,前汉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称武邑郡,属冀州,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武邑县,属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县皆属冀州。民国年间,武邑先属直隶省冀州,后改属大名道。1938年建立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武邑县并入衡水县。1962年3月复置武邑县,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邑县还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武邑县仍属之,至今 。 [3]2000年,武邑县辖5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953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武邑镇 72932、清凉店镇 34286、审坡镇 38359、赵桥镇 36189、韩庄镇 37918、大紫塔乡 22687、桥头镇 27593、圈头乡 23374和龙店乡 26194。2002年底,武邑县面积830.1平方千米,人口29.8万。辖6个镇、3个乡,545个村委会。县政府驻武邑镇建设西路45号。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民政府网站(河北武邑)http://wuyi.hebei.com.cn/